得乐天书

得乐天书朗读

远信入门先有泪,妻惊女哭问何如。

寻常不省曾如此,应是江州司马书。

译文

远来的信使刚进门,我就流下眼泪。妻子吃惊女儿哭,探询:这是什么原因?

她们猜想:“平常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,应该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了书信。”

注释

乐天:指白居易。白居易字乐天,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,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,而且在政治上、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。他们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,后人将他们合称“元白”。

远信:远方的书信、消息。元稹《哭女樊四十韵》:“解怪还家晚,长将远信呈。”

何如:如何,怎么样。用于询问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子木问于赵孟曰:‘范武子之德何如?’”

寻常:平常,平时。唐杜甫《江南逢李龟年》诗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”不省(xǐng):谓未见过。杜甫《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》诗之二:“黑鹰不省人间有,度海疑从北极来。”

江州司马:即白居易。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,其诗《琵琶引》云:“就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!”

参考资料:

1、吴大奎 马秀娟.元稹白居易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40-41

得乐天书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(816年),其时元稹与白居易分别在通州与江州任所。相同的命运把两颗心连得更紧,通州与江州之间,常有书信来往,赠送衣物,互相关切。这首《得乐天书》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时有感而作的一首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赖汉屏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952-953

 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。题目是《得乐天书》,按说,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。但诗里所描绘的,却不是这些,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。诗的第一句“远信入门先有泪”,是说,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,读完后泪流满面。第二句笔锋一转,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:“妻惊女哭问何如。”诗人手持远信,流着泪走回内室,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:接到了谁的来信,引起他如此伤心?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?妻女由于困惑,发而为“惊”、为“哭”、为“问”。可她们问来问去,并没有问出个究竟。因为,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。于是,她们只好窃窃私语,猜测起来:自从来到通州,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,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。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──白乐天。这封信,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。

 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,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、场面。元稹这首小诗,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、情节,却不直接抒情。他在四行诗里,画出了“妻惊女哭”的场景,描绘了“问何如”的人物对话,刻画出了“寻常不省曾如此”的心理活动,而诗人万端感慨,却只凝铸在“先有泪”三字中,此外再不多说。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,从形象中见深情,句句是常语,却句句是奇语。刘熙载《艺概》说:“常语易,奇语难,此诗之初关也;奇语易,常语难,此诗之重关也。香山用常得奇,此境良非易到。”其实,用常得奇者,岂止白香山为然,香山的好友元微之,早就越过这道“重关”了。

元稹

元稹(779年-831年,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唐洛阳人(今河南洛阳)。父元宽,母郑氏。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,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。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“新乐府”。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“元白”。 ...

元稹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石头王气藉公扬,突尔县车鬓未苍。供茹芝探四皓紫,欲分金乏雨疏黄。

勒名鼎上虫鱼瘦,赐浣湖中烟月长。只恐东山栖不稳,九州转运苦戎羌。

()
李辕

四月南风驿路长,汴梁河底树苍苍。牙樯锦缆伤前代,□□□□□□□。

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□。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□。

()

省署聊休直,皇恩许过家。

朝廷宠儒雅,车骑有光华。

()
弘历

欲雨难为意,延俄转怛忉。先虞风复作,稍幸日全韬。

祷向明神切,心缘区㝢劳。原田将坼兆,颙望沛恩膏。

()
欧大任

寒城出祖大江涛,曾是从君水部曹。稍转云司劳削牍,更移兰省借挥毫。

星前入奏燕山近,雪后趋朝汉殿高。计最祠官应恋阙,可能归及荐樱桃。

()

昔年李青莲,嘉号何芳郁。所以闻孙池,娇红变冰玉。

方当移种时,莲房绽新绿。善政犹蒲卢,发达果神速。

()